close

先簡單介紹一下讀書好,簡而言之,就是一本和書有關的免費刊物

裡面會說很多與書有關的人、物、事,當然會介紹不同主題的讀物,也會訪問不同的作家,而更特別的是有時會講解成書過程或者書的歷史

目的很簡單,就是單純的 讀書好

讀書好的官網:

http://www.books4you.com.hk/

可以在網上閱讀最新一期及重溫以前的讀書好

 

因為學校裡會派發,因此每期都會讀,從零八年開始,原來不知不覺也看了差不多三年了

所以趁著現在有點時間,就把手頭上所有的讀書好都重頭讀一遍,寫下自己的感想,成為一系列的讀書筆記吧

(請祝福我......希望我能堅持下去吧)


這回要讀的是第15期:

http://www.books4you.com.hk/15/pages/page1.html


編者的話


 

 

這次要寫的是08年11月那一期--「研究肥彭」

肥彭--彭定康,香港最後一任港督,見證着香港結束殖民地時代,不過若跟普通市民說到彭定康,大概都會說句:哦!肥彭,愛吃蛋撻的那個嘛!

 

聽到這個時也不知道該不該覺得可悲 ,一般人對最後一任港督的印象就只有他的親民秀,卻忘記了他的政績。而在看編者的話時也十分有共鳴,香港人的政治真的無甚可供討論,又或者應該這樣說,香港人的政治即使有討論空間,也會被傳媒用充滿娛樂性的新聞蓋過。彭定康就是典型的例子,誰會記得他當年的一個政治,讓香港今天的政治完全不同了?誰又會記得他當年為香港的社會福利作出的貢獻呢?恐怕只有身在政治圈或者政府的才會偶有記起,市民依舊只記得他愛吃蛋撻的親民形象和胖胖的身材。

 

編輯說這是香港社會的有趣之處,但我則覺得說不定中國人都有這種特性。對於老百姓而言,有什麼比柴米油鹽醬醋茶更重要?忙裡偷閒時可以有個閒聊的話題已經很難得了,所以即使政治家不是藝人,也不例外。如果回到古代,有多少個老百姓會記得皇帝或公侯將相做了什麼改革呢?但很多卻會把那些改編自他們的八掛的小說戲曲記得很牢,搞不好他們對楊貴妃比唐明皇更清楚。

 

看看現在的大陸,大陸愛管政治的知青或者憤青恐怕只是少數,大部份人都只是寄望在上位者是個清官、好官就算,只要不要害到我們就很好,不要管到我們頭上更好,誰會去管政府換了誰當?

 

看看台灣,就算每年大選都鬧得熱哄哄的,雜誌上面刊登的多半都是某某候選人的陳年八掛,政綱都被晾在一邊,關心政治的人總是不缺的,只是老百姓有興趣的是八掛而已。

 

所以說到底,中國人還是骨子裡的政治冷感,亦讓我頓時覺得老子真的很有智慧,因為中國人需要的就是這樣的「無為而治」,在上位者如何翻雲覆雨、翻天覆地都無所謂,在下位在能馬照跑、舞照跳便夠了,不要翻到我們那裡又讓我們生活安定就夠了。

 

幸而,兩年多後的香港人已經改變。

 


量身閱讀


 

沒想到光是看封面和編者的話已經寫了這麽多了,我果然是個話癆。

 

原來兩年前讀書好還有量身閱讀的專欄,專門為來信的讀書介紹適合的書本,現在沒有了真的很可惜,不過我自己覺得書本還是自己發掘會比較有趣和滿足感,畢竟每個人對閱讀的需求都不同,別人介紹的書始終未必適合自己,所以這個專欄...略過。

 


新書爽


這期的新書爽主題是治療系。

 

治療系,顧名思義,便是治療人的心靈,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長期的歷史創傷,一種則是短期的消沉。
長期的創傷往往不只是一代的傷痛,而是數代的遺憾和痛苦,例如讀書好提及海角七號,說的便是數代人的本土情意結和台日情意結。

 

本土情意結對香港人而言可能很容易理解,雖然我們不像以往的農村社會或者是新界居民那般擁有自己的土地,連房屋都是自己興建的,縱使是居住在隨時會拿來作買賣的單位,但是對於自己長時間居住的地方總會有感情,因此現在才會有各類型的保育運動,不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自己的家而已。所以讀書好介紹了兩本很適合香港人看的書:《十八樓C座為民喉舌卌年》以及《哎吔!》,前者是陪伴香港人四十年的電台節目紀念冊,後者則是港式生活的漫畫,都是香港人的回憶,讀者看的時候肯定會會心微笑,畢竟香港是我家嘛。

 

但是對於別的國家,卻沒有多少情意結,即使對於英國也是一樣,縱然很多人說他們懷念英國人統治,那倒不如說他們只是不滿現任的特首和中共政府,並非真正的英奴,說著滿口洋文不是崇洋,而是實際,懂英文的身價百倍這種思想是因為英語依然是全球語言,有利升職加薪做生意,現在懂國語不再是老土,而是技能。因此這只是碰巧香港人需要的東西很英式,即使移了民,他們也未必對那個地方有感情,因為那不是家鄉,他們卻不像台灣人那般對日本有著特殊的感情,時下年青人哈日,潮流跟著日本走,老一輩以懂一口流利的日語為榮。但對日本究竟是愛還是恨呢?就未必能說得清了。而對於這種歷史創傷的治療的沒有什麼,或者這些治療系的書就是為了讓這些正在經歷傷痛的人重新找到定位,然而只有時間,時間能夠讓這些傷痕淡去、結痂,最後可能只是成為史書或文獻上的繚繚數句,完全被人淡忘,成為真正的歷史才真正地復原。

 

問君,有誰還記得幾千年前你的氏族和另一個部落之間的戰爭?問君,有誰還記得被你的祖先被異族統治時的悲痛?只能用一句總結:bygones are bygones.

 

而短期的消沉則可能是一時的迷失和失意,這些可能真的可以靠書本治療,因為當局者迷,通常都需要一些外力的提醒找到新的方向。例如讀書好說的The Last Lecture又或者是曾經是我中文教科書的課文--一碗清湯蕎麥麵便是當中的表表者,或許我現在還年輕,我也很幸運,二十年的人生雖算不上是順風順水,但在重要的時刻都能安然渡過,從未遇過太大的挫折,儘管都前途依然迷茫,但是又如何,年輕的本錢便是時間,山不就我,我就山,即使前面只有兩條路,我仍可以靠自己走出第三條路,反正誰會知道結果呢?看來治療系的書還不是太適合我看。

 


(他們在)看什麼?


這是個挺特別的環節,介紹四位不同名人在看的書,每個人的身份都不同,看的書以及體會自然也各有不同,篇幅簡短卻讓讀者對那些書提起興趣。例如這回有說陳水扁在看《被出賣的台灣》,當時陳水扁已經入獄,他連看什麼書都成為傳媒瘋狂報道的「新聞」,讓我回應一下前面的總結,中國人愛的果然是八掛 ,另外更想說一句,不愧是總統家庭,依然這麽愛秀。另外還介紹了李純恩、羅維明、司徒華在看的書,當中我特別想說一說司徒華先生在看的書。他那時正在看毛主席的菜譜,原因是什麼?因為他當時看了了楊繼繩的《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當中提及毛澤東為了與民共度時艱,在大饑荒時期都只是食素,以身作則,而司徒華先生則為了考證一下這個傳聞的虛實,特意看了不少關於毛澤東起居飲食的書本和文章,例如《我給毛主席當廚師》、中央黨史出版社的《毛澤東生活檔案》及《毛澤東遺物事典》,而《毛澤東遺物事典》更披露了毛當時的西餐菜譜,包括數十款製法獨特的海鮮與西湯,如「莫斯科紅烤魚」、「罐燜大蝦」等。而我更愛筆者最後的一句說話,「原來,毛主席是這樣『與民共度時艱』的。」無他,只是因為毛澤東和金正日一樣都是國家領導人而不是耶穌。

 


(世界在)看什麼?


 

這是我十分喜歡的專欄之一,介紹世界各地的暢銷書或者話題之作,同樣篇幅簡短,卻十分引人入勝,例如法國這期有兩本很有趣的書,因此我直接轉過來了,

Nicolas Sarkozy : Le manuel vaudou
作者︰Yaël Rolognese
你只須付出約13元歐羅,便可購得法國總統薩爾科齊造型「巫毒娃娃」一隻、一套12支利針以及這本56頁的「咒語手冊」,小冊子不但教讀者用利針在薩爾科 齊身上施咒,藉以趨吉避凶,還包含了以諷刺手法描寫薩爾科齊的文章。本書跟布娃娃甫推出即賣個滿堂紅,令薩爾科齊非常惱火,一度入稟要求禁售,可惜早前遭 法院拒絕其申請。

 (我看到法院拒絕申請的時候真的忍俊不禁,不愧是自由民主的法國,不知道在香港的情形會如何呢?)

Où on va ,papa ?
作者︰Jean-Louis Fournier
「我們去那裏,爸爸?」是兩名弱智的兒子Mathieu和Thomas經常向本書作者發出的提問,也是本書的書名。為了讓兩名兒子不被遺忘,為了讓他們不 只是殘障卡上的一張照片,作者為他們撰書並講述他們的出生、在生活中面對的困難及趣事。最令人感動是,作者總是以幽默豁然的心情對待兩子︰「我不需要擔心 你們的學業,又或將來的職業。我不需要決定讓你們修文科還是理科。」本書出版後成為法國多個排行榜上的暢銷書,作者因本書奪得今屆法國費米納文學獎 (Prix Femina, 2008)。

(能看得開的人很少,看得開的家長則更少,很難得作者看到的是子女的長處而不是缺點。)

其他還有美國、加拿大、中國及台灣、印度、澳洲和德國等地的書本介紹,但感受不深,暫且略過。

 


聲聲入耳


 

每一期的聲聲入耳都會有一個簡短的人物訪問,這一期就訪問了一位專門拍攝中國的攝影師--劉香成先生,以下引用自讀書好的介紹:


我們拍照,是為了捕捉瞬間事物。但有些人拍出來的影像可不止於瞬間—他們捕捉的光影構圖教你屏息觀看,甚至能帶你超越影像本身,思索背後的故事及意義。劉 香成便是這一類優秀的攝影師,他是文革後首批常駐中國的攝影記者之一,過去在中國、前蘇聯、美國等地擔任攝影記者逾三十年,更於1992年獲得普立茲現場 新聞攝影獎。在其編輯的新作China, Portrait of a Country(《中國:一個國家的肖像》)裏,他藉着88位中國攝影家所拍的影像,將新中國過去六十年的歷史故事盡情地展現過來。

我十分討厭拍自己的肖像,因為我長得不好看,每回拍照都是一個杯具,所以討厭面對鏡頭,但我媽卻常說多拍點才能有更多照片選擇,不好看的刪掉就算,雖然我還是不想拍照,卻不得不認同她的說話。的確,拍得越多才能看得越多,不管美醜,都忠實地反映著這個人的面貌。就像劉香成先生那般,在不同時期的中國拍下了各種各類的照片,讓我們所看的中國更立體,如他所言,是他對當代中國的影像記錄。

 

我沒有學過攝影,更是那些拿著傻瓜機周圍拍的人,沒有所謂技巧和構圖,單純是按下快門,拍出來清晰便收貨,但這又如何,每個人拍照的目的都不同,有些人是為了留下那一刻的美景,我只是希望留下那一刻而已,我媽常唸我每回到外地拍照都不拍自己只拍景,根本就是浪費錢,但又如何,我記下了我想記下的東西就行,反正有沒有到此一遊不是照片說了算,而是我知道就夠,一張照片只能知道你到了哪裡,但心情卻不能從那裡記錄下來,不只能說大家想法不同,偏要爭個不是就只會吵架收場。

 

好了,我跑題了,我對攝影的認知很淺薄,但我很喜歡看別人拍的照片,因為從別人的鏡頭、角度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我記得有父母送了個相機給小朋友,小朋友當然隨便亂拍,但原來從小朋友的身高和角度出發,也有不少有趣的照片。而之於中國,照片實在太多了,從政府的角度看又有,從外面的西方國家的角度看也有,但我最喜歡看的還是從老百姓的角度去看,因為是最純粹而沒有帶有任何政治目的,誰才是中國?不是外國人不是政府,中國不就是中國人麼?從政府看到的照片不論中西,有哪張是沒帶有政治色彩的?從外地傳媒看到的照片哪張不是帶有偏見的?套劉先生的一句話:要麼過於浪漫,或過於黑暗。傳媒只是想拍到他們所想的中國,不是反映現實,因此,我還是喜歡純粹的作品,不用去猜量背後的虛實,看的事物也變得更立體了。

 

但話說回頭,原來我在機緣巧合之下得到了劉先生的China After Mao,因為我們學校有免費「贈書」,把圖書館裡很久都無人問津的書和老師校長的舊書放在當眼處的書架中,供經過的同學取走,而當時我正好要拿架上的新一期的讀書好便發現了這本攝影集,我看到時還在心裡驚呼,這可是本寶貝耶!!!裡面的圖質素高,全是珍貴的百姓生活細節!於是就算當時書包再重也要抬回家!現在才知道原來是劉先生的作品。有幾張我印象特別深,尤其是那張鞋匠把鞋放在毛主席的照片前以作供奉,真是個純樸可愛哦!縱使政治對人民生活影響甚深,但骨子裡的天性不會因此扭曲,實在難能可貴。

 

以下看看讀書好提供的照片:

劉香成攝於1977年,圖中女學童正在演出一齣諷刺劇。

其實也不曉得這些女生懂不懂得江青做了些啥,演出來可能只是討老師喜歡而已。

劉香成攝於1989年6月5日。

一幅好的攝影照片就是無聲的說話,看這幅就完全就表現出來了。

 


讀好專題


彭定康之於香港人而然絕對是特別的存在,人的忘性大,但總會記得最初和最後的事物,像皇帝那樣,絕大多數人都記得秦始皇和宣統帝,但能完全數出中間的皇帝,先別說太多,也太亂了,說不出來,而港督雖然沒有皇帝這麼多任,但真的讓大部份人記在腦子裡的就只有第一任和最後一任了,還有一本書的書名是這樣的:《從砵甸乍到彭定康—歷屆港督傳略》。而彭定康的名字會讓人記得現在,不光是他特殊的身份,和後來特首們的表現也有很大的關係,第一任特首有抱負無能力無智慧,最後只能腳痛下台;第二任特首無抱負無能力無智慧,大家等著他下台;以後還看第三任特首。在鮮明對比之下,本來就是經驗老到的外交官彭定康毫無壓力地輕鬆出線,不得不說在他任內,香港改變了很多(對於後任而言是爛攤子還是新棋局就不得而知了,但我認為幸好有這樣的改革,才讓香港勉強向民主踏前一步),又適逢經濟好景,大家難免懷念。但當然,相較起他的政績,更為港人津津樂道的可能依然是其成功的公關形象--親民蛋撻王。

 

而事實上我也只是普羅大眾,說到彭定康會和蛋撻掛鈎,他的公關形象甚好,除了常以吃蛋撻作為親民手段,還有其不時展示的幽默,都很難讓人討厭這樣的港督。幸好網上資料充足,一查才知道原來他在英國的政治生涯也十分精彩,絕對是個政治老手,要不然也不會派他作最後一任港督了,上任後還耍了中共一下,這些比TVB的樣板劇好看多了,而且他對香港的貢獻和遠見絕對超越了後來的特首,包括環保及社會福利等各項措施(有興趣可以參考維基百科)。即使是他卸任後,依然充滿幽默和智慧,像上回他來港時,記者們努力地挖取他對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的感想,他簡單地以一句”consummate civil servant”來形容曾蔭權,究竟意思是讚揚曾蔭權是一個優秀的公務員,還是批評他只能勝任做公務員呢?還看各位的解讀了,語帶雙關,又保持中立,誰都不會得罪,雙方都得到滿意的答覆,這才是政治家的智慧嘛,不得不說政治家不光要有頭腦,語文根基也要很好,頓時讓我想起當年的英國首相Churchill,還拿過諾貝爾文學獎呢。這樣的人也難怪後來的特首望塵莫及,但也不能怪責他們,先天不足,加上後天失調,能有現在的表現,我能說上天保祐嗎?先天,香港殖民地時期根本不是一個培育領袖的環境,填鴨式的教育根本不能讓他們有靈巧的思維,再加上曾蔭權輕視歷史,他能看的東西便比彭定康窄得多;而後天,政府只需要市民對英國人唯命是從,公務員對政策的影響力和參與度都很低,你能指望他們的政治手腕會好嗎?別開玩笑了。從彭曾二人便可以看出政客和公僕的分別,我無意貶低曾蔭權,只能說他根本不適合他目前的位置,想當年他當財政司和政務司時的表現較現在出色多了。

(有興趣可看看這裡,了解更多彭定康如何妙語連珠:http://www.douban.com/note/95957271/)

 

不過讀好專題並不是要和政治掛鈎,只是以彭定康作為引子,帶出讀書好想介紹的各類政治書目,引起一般對政治冷感的讀者對那些書本的興趣,因此訪問的內容環繞著閱讀和寫作,對政治的著墨不多。而像彭定康這樣文筆超卓的作者,他依然表現得非常humble,他總是說他從哪些書本或者作者上學到什麼,經常在書中引用他人的句子而又不失個人見解。我想只要愛讀書的人都會在書海面前表現得十分謙卑,不管是怎樣的書,你都能得到新的啟發,這便是讀書的樂趣了。

以下是該期推薦的相關書目:http://www.books4you.com.hk/15/pages/page2.html

 


打開書櫃


 

余華,我想這個名字對大部份人而言都不會陌生,而他的作品我只有看過《活著》,事實上這本書真的是一部典型敗家子的一生,情節並不吸引,卻讓我反覆想著老子所說的:「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或者另一句較為人熟悉的中國古老諺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凡事總會有兩面,翁福貴的一生就是說著這樣的故事。我其實不同意余華在《活着》的序言中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無聊和平庸。」忍受對於生命是一種侮辱,只有忍受的人生太可悲了,人生在世,從來都不是忍受,而是享受,縱使遇上風風雨雨,我也會享受,因為這是證明我活著的痕跡。因為有悲才有喜,因為有不公平才需要公平,縱使人世界又多少不幸和無奈,又如何呢?何必要把自己看得很委屈,非要被動地逆來順受呢?為何不是主動地順其自然?這不是我天真,而是對生命的態度。

 

雖然余華的書讓我覺得他的性格很悲觀,但看他的訪問又是另一回事,他亦自言自己其實是樂觀的人,因為他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別人的批評,有出版社把批評他作品的文章集給成書,他沒有震怒,只是說希望他寫到八十歲的時候仍有一本作品是讓人肯罵他,代表著他仍有創作力,雖然不同於他接納批評,畢竟每個人對書本的感受都是主觀的,眾說紛紜,作家沒必要迎合所有人,但是我十分欣賞他不會視批評為挫折這一點,因為很多人一受到批評便會失去對寫作的信心,縱使他有機會寫出優秀的作品也可能會因為糾結這些批評而裹足不前,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他說他雖然樂觀,但作品卻很悲觀,是一個平衡,搞不好我天生就是個悲觀的人,因此我儘量提醒自己要保持樂觀。

 

另外我也十分贊同余華對寫作的看法,

「......鄧:但除此以外,當我看你的作品,覺得你比別的作家多了一份很強的想像力、觀察力,或者洞察力。

余:那種觀察力是打從寫第一部小說開始的一種訓練,長期這麼訓練下來以後,我慢慢將寫作變成生活一樣......」

我覺得凡事只要多做就一定能夠熟能生巧,雖然我看蝴蝶的書常常說靈感是一個暴君,靈感一到你就會被鞭策,不斷地寫呀寫,即使寫到油盡燈枯也要寫完為止,但是如果你平常不寫,你怎麼能指望靈感暴君降臨呢?所以只有不斷地寫寫寫,寫得多自然能找到竅門和表達自己的風格,把寫作變成生活,才能寫出動人的作品,因為你要寫作便會思考,思考得多才能寫得好,其實是循環來的。我認識一個人,她常常嚷著要學拍照,也經常請教別人這個按鈕的功能或者拍某種照片要用什麼技巧,還不時去看心水的相機呢,但她卻很少拍照,我一直不懂,真正會拍照的人,就算沒有單反也能拍出感覺來,像我一個同學,她用傻瓜機拍的照片已經讓我覺得很美了,你連拍都不去拍一下,你真的能學拍照嗎?紙上談兵的道理雖然顯淺,卻不太多人真的懂......

 


細讀.人文


 

這次的細讀.人文由劉細良寫,題目很有趣,叫做討論自己,中國人崇尚自省,喜歡歷史的民族肯定是喜歡反思的民族(抄一下老師送我的句子),但這不等於他們愛討論自己,因為討論自己即是討論自己的優劣,中國人愛自謙,死要面子,就算心裡驕傲得很也要在人前表示謙虛,所以說自己優點就是老王賣瓜,君子不可為;說自己的缺點中國人又會不喜歡,批評的話沒有多少人會真心喜歡,總會覺得有點扎耳,如果是別人說就更不喜歡,明擺了削我的面子,這要我的面子往哪裡放!因此不要說是香港人,傳統的中國人很少會討論自己。至少開始正式地討論自己的是民國才開始,而熱鬧起來則要到這二三十年,像柏陽的醜陋的中國人和中國不高興,都是討論自己的典型類子,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覺得很以偏概全,就像照了哈哈鏡那樣,這是我嗎!?有些地方被放大了,就變得不真實了。但無妨,多點討論總會激發出新的概念,有總比無好,人的性格怎能只靠一兩本書就能定義的呢?更何況是十三億的中國人耶!要總結出幾個特性實在不容易。

 

但為何要討論自己?近代的日本和中國都有一個共通點:經歷巨變。在這一百五十年間,整個世界都翻天覆地地改變著,獨裁帝制成為歷史、一場場大型的戰爭爆發、各種類的新發明湧現,什麼東西也數碼化。然而,雖然改變是由人類主導,但變得太快,讓人也於當中迷失了,大部份人都失去了傳統的信仰,中國的儒家、日本的武士道、西方的基督教都成為被鞭笞的對象。心靈的空虛不可能單靠外物可以填補,因此整個世紀以來為了填補這種思想真空,不同人有不同的方法,像西方那般,出現在大量的新思想,那邊在說現代主義時,這邊已經在說後現代主義,人們在還沒懂得那個思想的定義時又出現了另一個新思潮,於是西方又往別的地方取經--神秘的東方,所以現在東方的漢學、藏學和印度學成為潮流。而在東方,以日本和中國為例,則流行討論自己,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失去的是自我,舊中國和舊日本都很相似,都是典型階級分明的社會,每個人都有其身份和相對應的責任,但當舊制崩潰之後,人的身份就沒有了束縛,自由雖好,但對於幾百年,甚至千年都生活在這種社會模式的人而言,難免會無所適從,總會忍不住問我是誰。因此明治維新後和民國,兩個國家都有類似的討論活動,而二戰原爆之後,驕傲的日本人被徹底打敗,中國成為第二個共產國家,國民黨退守台灣,一切的局面都讓人不知道如何適應,於是日本又出現了新一輪討論自己活動,而台灣則有很多思鄉或者適應台灣的文章,中國則加緊共產思想宣傳,以新思想取代舊思想,反而討論自己的活動在中國減少了,因為那時的中國深信需要的是新我,不是舊我;後來文革和六四過後,中國的思想又再一次出現真空,於是柏陽的醜陋的中國人冒起,認識自己的潮流又再出現,因為共產思想不再,西方思想不可,不能靠什麼思想定位,而是自己去發掘自我,為自己定位,而日本則在泡沫經濟爆破後又再出現了迷失的一代,產生另一波的討論自己熱潮。因為迷失,所以焦慮;因為焦慮,所以自省。這就是討論自己的原因。

 

反觀香港,很奇怪的,其實香港同樣遭逢巨變,迷失方向。在六十年代之前,大家都很清楚自己是中國人,六十年代之後,大家都很清楚自己是香港人,反而到了九七之後,我究竟是什麼呢?中國香港始終聽著很奇怪,但我們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到底算什麼呢?我們的特點又是什麼呢?或者有人會說是實際,然後呢?然後就沒有了。你認為一個這麼複雜的國際城市就只有一個性格特質嗎?絕對不會!但不知道是香港人太忙還是其他,真的很少香港人會討論自己。會不會是因為這個原因呢,每個年代香港人都在關心著其他東西,像五至七十年代有的忙於衣食,有的忙於心懷祖國;八至九十年代,有的忙於衣食,有的則忙於香港前途問題。原來到最後香港人都被其他東西左右,忙到忘記了自己。很難得的是,零零年代之後,香港人除了忙於衣食以外,終於記起了自己了,集體回憶、後花園、政制討論,正因為港人治港,香港人終於醒悟到自己的家應該要怎樣的,所以香港會討論自己的原因不是焦慮,而是愛,因為愛自己的家,所以才要認真自己。因此於這十年間,也陸續開始了討論自己了,雖然只是萌芽,但已然足夠。

 

題外話:那個舊.飛龍標誌我真的要看很久才能看出香港和HK......

 


細讀.財經


身為一個註定和經濟金融等科目無緣的人多數都和這些財經界書籍絕緣,但是看這個專欄讓我頗有新鮮感,起碼不會讓我有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事實上現代人不能不懂經濟,特別是全球經濟,在全球化之下,不知道你就完蛋了,因為每個人都因為全球經濟而被一個網網住了,蝴蝶效應可不是只是在自然世界才有的。那時適逢金融海嘯,所以作者也發表了他對金融海嘯的體會,總結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悲劇往往是由一連串的錯誤所組成的。

 

其實我一直都覺得很奇怪,雖然說香港地貴資源少,但單靠金融業真的讓人如履薄冰,就算沒有讀過經濟的人也知道經濟體系一定會經歷幾年一次的business cycle,不會有長久的boom或者depression,但是經濟可以又起又跌,但人不一定可以,有多少人能從失敗後東山再起?但既然危險,為什麼政府依然遵循著殖民地時代的經濟模式呢?香港雖然沒有多少天然資源,但香港最寶貴的的資源就是人才,為什麼非要讓所有人才都跑到金融界呢?香港明明有潛力可以多元發展,IT、醫療、藝術等等。我一直都以為是政府守成,不肯革新,原來又是殖民地政府的後遺症,是specialization的問題,殖民地政府為了增加經濟收入會把殖民地的發展專門化,提高經濟效益,結果整個殖民地的經濟變只能單一發展,長久的單一發展讓殖民地即使獨立後也很難轉型。但香港不是獨立了,香港是回歸了,然而事實上中國政府對於殖民地時代的那一套很滿意,政治當然不要引入民主,經濟繼續搞金融,專門化,好方便。因此阿爺說不要變,下面的也覺得不變挺好呀,然後不變不變就僵化了。所以這樣的政府不會穩定民心,只會讓人更不安。

 

而作者又提議了捨棄自由經濟,嘗試政府主導經濟。政府主導經濟和自由經濟必然各有利弊,而奇特的是香港在佛利民和張五常的影響下成為自由經濟的信徒,根本看不到自由經濟的周期性問題(真像大姨媽)。但承上,政府是有人才,但總是用不得其所,缺乏方向,與其要一個不可靠的政府,我寧願相信無形的手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等政府?自己努力吧。

 


細讀.文學


 

雖然我對古典文學很有興趣,但對現代文學一直提不起勁,看新詩、現代散文和文學小說我都會覺得很鬱悶,明明都是含蓄婉轉,看古人的會覺得有韻味,看現代的卻覺得嘮叨,可能是我接觸得少,又或者是現代人的情感較古人複雜難明,每回看我都像陷入了迷宮一樣,一直在他想說什麼這個問題上團團轉,最後沒耐性了,想不通就乾脆不看,而我又討厭莫名奇妙的傷春悲秋,連宋詩的婉約派也不太喜歡,因此便更少接觸近代的作品。但是看到舒巷城的作品介紹時又有點興趣,人總是會對自己生活的地方的過往感興趣,裡面說到西灣河的舊貌,感覺很陌生又很有趣,很想去看一看。文學作品的偉大是在於文字的威力,我想我需要探索的還有很多.......

 


細讀.親子


 

其實我挺喜歡這個專欄,因為自己有個三年級的弟弟,雖然讀書成績不錯,但是卻很乖地只要老師不教就不會學,一直都很想找一些適合小朋友觀看的書,打好他的語文根基。所以我最近開始讓他看Harry Potter這些小說,雖然我媽說看這些浪費時間,但起碼這些小說閒書字多詞彙多,先培養了閱讀的興趣,才可以為他引入更多書,而英文則是看Roald Dahl,出名的書的好處就是周邊多,有CD、有電影,小朋友可以看了電影再去看書,雖然會局限了小朋友的幻想,但是起碼提起了他們對那本書的興趣,而且現在流行雙語字幕,小朋友聽多看多總會有好處的,起碼我弟看完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之後抱著那本書好幾天,還查字典呢,雖然不能持之以恒,但總算是個好開始,還有他的英文發音總算好聽了一點點。與其讓他們多做幾本練習,還不如讓他們多看幾本書~

 

題外話:但數學我真的沒辦法,求提議!


總結


 

這篇我寫了好久呀...平常我看一本讀書好只需要花半個小時,但現在寫感想花上了兩天時間。不過還是值得的,起碼我的書單又增加了幾本,也想多了。雖說這本書的專題說是解讀.肥彭,但我寫完這篇專題後,發現貫穿整本雜誌的都是一個問題:香港,是誰?總本都全面地說遍了香港的迷思,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和思想,實際上還是在說香港人,究竟是下意識的討論自己,還是刻意的編排呢?真的不得而知了。以往我都是習慣先訂標題,再寫內容,看來以後也要倒過來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